人權新聞獎每年邀請一眾來自新聞界、法律界、學術界及捍衛人權的專業人士擔任評判,評審超過400份作品。

Bettina Wassener
Bettina Wassener在過往二十年曾服務英國《金融時報》和《國際先驅論壇報》/ 《國際紐約時報》等媒體,擔任商業和經濟新聞通訊員。她自2008年起常駐香港,現在負責私人企業的公共關係。

Divya Gopalan
Divya Gopalan 為駐港新聞記者,有超過20年報導國際新聞的經驗。她曾在歐洲、中東及亞洲地區共17個國家擔任新聞主播,了解鏡頭前後的運作,於廣播新聞領域經驗豐富。

Douglas Wong
Douglas Wong 現於彭博行業研究擔任編輯,曾在彭博新聞、英國《金融時報》和新加坡《海峽時報》擔任記者。他曾擔任香港外國記者會主席及財政,自2012 年開始擔任人權新聞獎的評審。

Jason Y. Ng
Jason Y. Ng 為暢銷書作者,專欄作家及法律系兼任副教授。他合著即將於英國出版的黃之鋒回憶錄Unfree Speech。他熱衷於社會運動,現擔任法政匯思召集人,亦曾為香港筆會主席。 在2018年,Jason是八位在荷蘭海牙舉行的國際人權電影節上被肯定的人權捍衛者之一。

Jayne Russell
Jayne Russell在過去35年任職新聞攝影記者,跟隨新聞事件周遊世界各地。她曾在多個國際相片通訊社和報紙擔任相片編輯,並曾參與和人權議題相關的攝影工作,了解到照片能吸引世界的注意力。

Jim Laurie
Jim Laurie曾擔任新聞工作者和廣播記者逾50年,現在經營短片及電視顧問公司Focus Asia Productions,同時為多個電視頻道及多媒體平台擔任顧問。他於1972-1975年期間,代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採訪越戰,1981年為澳洲廣播公司開設首個北京電視分局,並於2001-02年擔任香港外國記者會主席。他2020年出版著作,記載他1970-1980年在柬埔寨和越南的採訪經歷。

Jonathan Hopfner
Jonathan Hopfner 是New Narrative 合夥人,曾任路透社新聞編輯。

Juliana Liu
Juliana Liu為Inkstone的資深編輯。Inkstone為《南華早報》旗下專注中國新聞的多媒體網上雜誌。Inkstone成立前,她於2012-2017年擔任英國廣播公司駐香港通訊員。早年曾擔任路透社駐北京通訊員。她亦是香港外國記者會的前任主席。

Mikko Takkunen
Mikko Takkunen 於2015年加入《紐約時報》,現職相片編輯,常駐香港。他在2013年加入Time.com,在紐約擔任國際相片編輯。他來自芬蘭,於英國就讀大學,其後成為自由攝影師,在英居住超過10年。

Robert Godden
Robert Godden 為國際人權顧問公司Rights Exposure的創辦人及執行董事。他創辦Rights Exposure之前,曾任職國際特赦組織(亞太區),被派駐倫敦、加德滿都及香港等地工作。

Robin Moyer
Robin Moyer從事攝影工作逾五十年。他曾任時代雜誌的首席攝影師(亞洲),被派駐香港及馬尼拉近二十五年。他的1982年黎巴嫩戰爭作品曾贏得世界新聞攝影比賽年度圖片及美國海外記者俱樂部的羅伯特·卡帕獎。他正製作一系列的鉑金沖印攝影作品,並正準備新的攝影作品集。

Tripti Lahiri
Tripti Lahiri為美國新聞網站石英財經網的亞洲分局局長,常駐香港,管理主力負責中國新聞的團隊。她曾於華爾街日報擔任記者及編輯。她也是《Maid in India》一書的作者,該書講述印度女子到新德里當家傭對印度經濟及文化的影響。

任美貞
任美貞為資深財經及政治記者,曾於2011-2020年擔任香港記者協會副主席。

伍鳳嫦
伍鳳嫦是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的助理教授及副系主任。她亦是香港尋求庇護者及難民協會的創辦人。在投身教學之前,她是美國時代週刊亞洲版的記者,負責大中華地區。

區家麟
區家麟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及《明報》專欄作者,先後於無綫電視新聞部擔任過編輯、監製及節目主持。早前獲選為史丹福大學奈特學人,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專業顧問。

區美寶
區美寶,長期參與本地及國際推動性別平等、勞工、人權等社會運動。在2011至2018年她曾出任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總幹事,期間為人權新聞獎20周年出版了回顧集《堅守公義-人權新聞獎20年》。

吳子慧
吳子慧的經驗涵蓋新聞,非政府組織和法律,一直關注人權與發展。2006-2012年她是南華早報駐北京記者之一,主要報導法律和外交新聞,屢次獲獎。之後她進入非政府組織,先後領導數個機構和計劃,包括創立PILnet: The Global Network for Public Interest Law 的香港辦公室還有亞洲地區項目。自2019年她重拾律師工作,主要服務對象是慈善機構、社創者還有看重社會效益和ESG(環境、社會和管治)的投資者。

岑倚蘭
岑倚蘭女士,資深新聞工作者,曾任《香港經濟日報》副總編輯、《iMoney智富雜誌》副社長及壹蘋果網絡執行總編輯等;香港記者協會2013-2017年度主席。

朱福強
朱福強教授為香港特區政府前檔案局局長。朱教授於加拿大及英國接受教育,分別擁有歷史、檔案學及法律等學位。朱教授曾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工程計劃擔任要職,目前為該計劃亞太委員會及中國委員會的特別顧問。 朱教授現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任教歷史學及檔案學,並為國際檔案理事會院士以及2019年安梅特‧雷希獎的得獎者。

李雅琴
李雅琴為前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執行委員,自1996 年人權新聞獎開辦以來,一直擔任評審。

梁美萍
梁美萍女士現為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教授。

楊嘉瑋
楊嘉瑋是一名大律師,工作涉及憲法及行政法、人權法、歧視法和一般民事和刑事訴訟。他於香港大學畢業,並獲羅德學人獎學金於牛津大學修畢法律碩士學位。此外,他亦為同志平權的倡導者,主要關注法律及政策倡議。

江嘉恩
江嘉恩為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及人權法法學碩士課程副主任,專注研究社會經濟權利、公益訴訟、憲政法律及行政法律。

潘小濤
潘小濤為商業電台時事節目主持人。

潘達培
潘達培為資深編導,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專業應用副教授,曾製作逾百集《鏗鏘集》及紀錄片,並獲多個新聞大獎。

王浩賢
王浩賢從事人權倡議工作,他是民權觀察的創辦人。他在2017年於香港大學取得人權法法學碩士。他自2009年一直跟進警察濫權的問題,並於本地及聯合國層面推動相關的人權保障機制。王浩賢過去亦跟進在市區重建下造成的社會不平等及負面影響。

羅恩惠
羅恩惠為資深新聞工作者,六七暴動紀錄片《消失的檔案》導演。曾任無線新聞部《星期日檔案》首席編輯,溫哥華新時代電視助理新聞總監。2012年創立人文影像工作室,從事歷史影像及文字記錄,文章散見於各媒體。

莊耀洸
莊耀洸為律師,現為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高級講師。

鄭雅詩
鄭雅詩(Venus) 是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人權教育慈善基金信託人,曾於2006-2019年擔任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執行委員,並於2009-13年出任副主席。Venus 本身是傳訊及公共事務顧問,並為非政府組織管治提供專業意見。

馮偉光
馮偉光(筆名盧峯),九七年起為《蘋果日報》撰寫社論至今,現為《蘋果日報》英文版執行總編輯及《眾新聞》專欄作家。